中世纪吧 关注:164,961贴子:1,795,452

【感动】更大的世界——美国人的内战反思

只看楼主收藏回复

这里埋葬的,不是63万北军和48万南军,而是100多万美国人。
他们居住在同一片土地上,信仰着同一个上帝……



IP属地:浙江1楼2013-08-26 17:56回复
    19世纪中叶的美国爆发了南北战争,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成为南北战争时期的北方领导者。以林肯为首的北方军与南方军展开了一场十分残酷的战斗。
       一天,刚结束了一场战斗,林肯遇见了一位狂热的北方军支持者。“这场战役中,他们死了2700人,而我们只牺牲了800人,这对我们来说是大获全胜的一战啊!太棒了!”该女士激动地欢呼道。
       林肯对她的评论很是震惊,严肃地说:“3500个同胞手足为此丧生,这样的战斗能称之为大获全胜吗?”“哦,总统先生,您可别这么说。”女士辩解道,“事实上,我方只损失了800人,不是吗?” 林肯低下头,泪水流出了他的眼眶。他用简短又有力的声音回答道:“女士,看来我只能说,这个世界远远大于你的心灵世界。”
    林肯的话,似乎不止是局限于美国人,这个支持北方军的女士,为“歼灭”3500个南方人而欣喜若狂,却没有为“牺牲”的800名她眼中的“同胞”感到悲哀,在她看来,这些士兵的死亡数量,不过是用来衡量双方利弊的而已。


    IP属地:浙江2楼2013-08-26 17:58
    收起回复
      美国诞生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,除了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,本土基本上没有发生过其他战火。
         如果说独立战争美国人还可以因为性质是“御外”而感到自豪的话,那么南北战争留给美国人的,就只有创伤了。
         100多万美国人的死亡,意味着至少会有200多万人为他们流泪,这100多万人,有谁不是父母生的呢?况且他们还会有兄弟姐妹、子女和朋友。


      IP属地:浙江4楼2013-08-26 17:59
      回复
        在美国人拍摄的南北战争电影中所折射出来的主题,不是北方军“正义必胜”,也不是南方军“壮志未酬”,而往往会绕开政治上的是非,去着重渲染“手足相残”的悲剧,因此你经常可以在美国的内战片看到,影片安排了两个立场完全不同的主角,效力于相互敌对的政治势力,彼此挥戈相向,没有谁是真正的赢家,最后留下的,只有尸山血海,还有亲人朋友的眼泪。
           北方人会抱着同伴的尸体痛哭,南方人亦会对战友的死去感到悲伤;北方人会对飞来的子弹感到恐惧,南方人亦会躲在掩体下畏缩不前;北方人打仗英勇沉着,南方人亦视死如归;北方人追求自由理想,南方人亦誓死保卫家园;北方人会抢掠民宅,南方人亦会奴役黑人;北方人会喊“战斗下去,兄弟们!”,南方人亦会如此呐喊……
           在美国人的电影中,南方人的价值观依然像过去那样,很难令人认同,但你却可以清楚地感觉他们也是活生生的人。当子弹射入南方士兵胸口的那一刻,他们是“死亡”,而不是被“消灭”了……
           这些电影的描写,早已超出了所谓“正统”与“反叛”之间的区别,从而上升到人性刻画的阶段。


        IP属地:浙江5楼2013-08-26 17:59
        回复
          一个人,首先是人,然后是美国人,再之后才是北方人、南方人、美国黑人。


          IP属地:浙江6楼2013-08-26 18:00
          回复
               近些年来,美国拍摄了不少反映南北战争的影片,其中不乏优秀之作,除了《光荣战役》和《冷山》这些公认的经典,还有两部片子亦具有相当的可观性:《盖茨堡之役》和《众神与将军》。
            好莱坞现在老拍“史诗巨作”,结果看来看去却发现,叫一万个人跑到广场上打架就叫“史诗”,坐上飞机飞到空中转一圈就叫“大场面”,男女走在一块必定接吻就叫“爱情悲剧”,敌人的子弹如蜜蜂群般飞来时主角居然还有空去聊天讲大道理就叫“人性光辉”,BOSS在占尽优势的情况下还要摆酷浪费时间最后被主角反过来干掉就叫“精神”……
               于是乎现在,无论好莱坞的还是国产的,每当我听到“史诗巨作”时,总会免不了感到鸡毛皮刺刺,立马避退三千舍。
            可是,《盖茨堡之役》和《众神与将军》的出现,却让我着实一回感受到了真正史诗之作的魅力。
               这两部片子其实是改编自“美国内战三部曲”,剩下的最后一部作品是《终极衡量》,目前还在拍摄中,估计2010年会上映。


            IP属地:浙江7楼2013-08-26 18:00
            收起回复
              《众神与将军》里有个情节让我印象深刻,战火停歇之时,有个南方士兵闲着无聊,就与对面的北方士兵搭起话来,结果处在远方时,两人彼此戏谑、嘲讽对方的价值观,可相互靠近时,却又相视无语。最后,两人送给对方一点东西,然后一声不响地回到自己的阵营里。
                 因为离得太远了,不了解敌人,所以觉得“敌人不是人”,只是一个应该被歼灭的对象,可是靠在一起时,就会发现,所谓的“敌人”,不过是一个意识形态与自己不相同的活人。
              对生命的高度尊重,是这些影片共同的特点。还有,就是影片里的角色,都很人性化。这两部影片对人性的高度还原,完全不亚于《帝国的毁灭》和《从海底出击》。
                 人性化并不等于美化。所谓的美化,是指为南方的奴隶主制度擦粉、辩护、翻案、吹嘘其合理性。而人性化,则是将南方人士重新还原为普通人,展现他们的七情六欲,而不是将其片面地塑造成三头六臂的妖魔鬼怪。
               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父母,他们的价值观都有一个形成的过程——这是一句废话,但许多废话都是真理。也许南方人是恶魔,可一味地谴责恶魔,而不去思考恶魔形成的过程,那是对历史的不负责任。


              IP属地:浙江9楼2013-08-26 18:01
              回复
                《众神与将军》第一场战役结束后,当北方军的演讲人念出“相比较之下,你们的牺牲人数更少一些”时,没有一个北方士兵感到兴奋,没有一个人认为这是件值得庆幸的事,他们清楚地、痛心地感觉到,那些与自己相处多年的朋友们,在炮火中转眼之间就消逝了,永远地闭上了眼睛,不会再与他们说话,不会再与他们一起生活。他们是一群生命,是活着的人,但在政治家和史学家眼里,只是数字而已,当这个数字的减少速度低于敌方时,就是胜利,就应该吹捧,高于敌方时,则只是被“感慨一番”而已,然后高喊几句漂亮口号,自然会有人继承他们的“不朽遗志”。


                IP属地:浙江10楼2013-08-26 18:02
                回复
                  除了对生命的思考,两部影片还将这一人性的反思延伸到了政治领域,以及战争的残酷。
                  首先,许多南北战争电影在批判南方的奴隶制的同时,也不避讳北军真实存在过的抢掠民宅的暴行,而北方劳工的境遇,恐怕并不比南方黑奴好多少。但总的来说,北方军队还是更有资格自称代表“正义”
                     可是,黑白却不总是那么分明,更多时候人们总是处在灰色地带,只不过北方军民比较偏白,南方军民比较偏黑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如果说政府是“父母”的话,那么国民则是“子女”,因此“父母”只要打着一个“为子女着想”的旗号,就可以赢得“子女”的支持——不管这个“支持”,是直接的,还是间接的,是自愿的,还是被迫的。


                  IP属地:浙江11楼2013-08-26 18:02
                  回复
                    《盖茨堡》中有个情节是一个北方军官向士兵讲述战争的目的,解放黑奴的意义到底在哪里,一般而言,这个情节之后就是听众们大受感染,纷纷挥手请缨参战,但导演却没有这么处理,他只是让军官讲完话后,默默地走开了,留下了一群正在思考的听众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那些听众,就是缅因的北方士兵,正如一位网友所评论的:“他们认为同缅因州所签订的从军协议已经到期,理应回家退出战争,根本顾不上什么解放者的崇高使命。最后出于上校的恳求才重返战场,并且在战斗中证明了他们不是懦夫。而被俘南军士兵的一席话也说明战争并不象宣传的那样简单,试问谁能不为自己的家园而战?——即使他身着南军制服。在这里,他己不单是一个单纯意义上的叛军,而是一个保卫家园的战士。”


                    IP属地:浙江12楼2013-08-26 18:03
                    回复
                      也许在某些文人墨客看来,北方军“取得了伟大的胜利”,但在美国人民的眼中,北方军在这场无情的战争中,失去了无数的战友和亲人,流过无数次的血和泪,抛下了父母和子女,当付出了极为沉重的代价后,得到的,仅仅是在史书里写上“胜利”二字,以及无聊文人们的歌功颂德,此外无它,可实际上战争带来他们的心灵创伤却数之不尽,南方军亦是如此,普通老百姓和黑人更是如此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当东条英机舒舒服服地坐在桌子前写下几句蹩脚的歪诗,然后再喊上一句“武运长入”时,当小不死用一大堆漂亮的爱国口号鼓励别人去为他送死时,当魏巍、张宏志这些御用文人之流在撰写一篇篇华丽的马屁大作时,他们是否曾体验过战争最前线的残酷?他们是否曾感受到子弹飞来的那一刻,生命即将消逝的绝望?他们是否感受到长期在外扎营的士兵们,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?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IP属地:浙江13楼2013-08-26 18:03
                      回复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任何一场战争,抛开那些冠冕堂皇的理由,余下的就不过是“有效率地杀人”而已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我并没有因为看了这两部影片,而重新认为南方军就代表了正义,正如《众神与将军》里所说的,南方人追求自由,是可理解的,但如果将这种自由,建立在黑人的痛苦上,那就是错误的。然而,这两部影片,促使我更加平静地去看待这些历史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这只是两部客观的影片,两部近乎伟大的影片——我很少使用“伟大”这两个空虚的字眼。 期待“内战三部曲”的最后一部。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IP属地:浙江14楼2013-08-26 18:03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回复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关于“成王败寇”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相信很多看了美国内战片的国人,都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我们自己的内战来,并思考为什么美国人能够如此深刻、真诚地去反思内战给全体美国人带来的伤痛,而中国人却不能呢?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其实,任何事物,都有一个形成的过程,何况是对战争的思考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德国人认真地反思二战,赢得了世人的称赞,但实际上德国人的反思道路是很曲折、很漫长的,而并非一开始就能像现在这样全面地去反思二战。战争结束后,德国人开始时是不甘失败,接着是勉强认罪,再接着是摇摆不定、感到迷茫,然后是开始片面地反思、将所有责任怪罪到纳粹身上,再之后是意识到战争不是单独由希特勒发起的,到了现在,德国人民的反思可以说已经日渐成熟化,不再简单地谴责,也不为自己作辩护,而有着更为全面的思考。近几年的一些德国二战电影,如《过客》、《浪潮》等,则将这种反思升华为对人性的探索。而数十年前的德国人,是拍不出这样有意义的片子的。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IP属地:浙江15楼2013-08-26 18:04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回复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只要时机成熟,那么反思的时刻也会跟着到来。韩国佬也是在金大中访问北朝鲜后,才开始让朝鲜军以比较正面的形象在电影中出现。美国人能够反思南北战争,是因为美国拥有反思的资本,而《盖茨堡》、《光荣》等影片的出现,则反映了美国人在“这一方面”的反思日益成熟化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反思内战,对目前的中国而言,是一种奢侈,原因不必多讲了。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IP属地:浙江16楼2013-08-26 18:04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收起回复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3-08-26 18:45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收起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