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vernight吧 关注:1,766贴子:193,212

高端娴熟的无良译者教你如何润色自己的译作

只看楼主收藏回复



IP属地:北京1楼2014-12-06 21:32回复
    大家晚上好,很高兴又能在这个吧里发帖。
    我原以为今年或许只能再发一次帖了,但是今天看来至少还能发两次了……吧。
    希望更新还能有吧~
    今天白天我修了修V3的部分章节,为了保证它们能够与V4的故事接得上。
    这个过程被我称为“译作的粗略修改”,相对“译作的精细修改”而言要简单不少。
    比如添加一些新的段落或是删掉一些旧的段落,属于段落层面的改动。
    在修改第8章Medusa的时候,我恰好发现了一个很典型、很值得分享的过程,这些经验也许对大家修改润色自己的译作有所帮助,于是高端娴熟而好心的我决定分享给大家。


    IP属地:北京2楼2014-12-06 21:32
    回复
      不过在这之前,我们要先讨论一下创作一章译作的过程。
      1、首先要找到一部还能看得过去的原作中的一章,这并不太难吧?相信打算创作的同学都是可以找到的。
      2、开始翻译。这个过程中,你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。只需要在动笔之前搞清楚这一章的主要情节,然后尽量做到一气呵成,不管翻译的多烂都无所谓,先完整的写出来再说。只要保证这一章的开头、结尾和关键情节都没有偏离预定计划就行。
      3、粗略修改。这一步属于段落层面的改动,大约要花费上一步两倍的时间。主要工作是针对段落的删改,段落位置的调整,叙述方式的改动等等。
      4、精细修改。这一步属于词句层面的改动,大约要花费上一步两倍的时间。这就是推敲文字的过程了。说真的,这个过程非常耗时间,而且对于初学者而言是可有可无的。
      以上步骤只是我个人总结出来的套路,并非绝对的真理。所以你可以尝试,但没必要强迫自己一定要按照这个方式来。因为每个人都有最适合自己的写作方法。
      首先,对于重翻而言,步骤1是不需要考虑了。
      那么看看步骤2。重翻写作的步骤2也很简单,先整理这一章的主要情节,想想自己该做哪些改动。例如应该在章节中补充哪些情节、改变哪些情节或是删掉哪些情节。
      由于步骤2并非本帖要讨论的内容,所以大家不用在意它。
      接下来是步骤3——粗略修改——这是本帖的重点。
      事实上,对于咱们这种程度的作者而言,只要认真做好步骤3,就可以算是完成了任务。
      步骤4并不是非常必要(对咱们而言)。
      毕竟咱没打算写那种“传世的鸿篇巨著”,EN也绝非大神灵那种每个字都值得背诵默写的SSSSSSSSSSSSSSS级作品。
      因此,今天的帖子要把讨论的重点放在步骤3上,当然也会稍微提一提步骤4,但只是浅尝辄止,如果读者对步骤4的过程感兴趣,还请联系那些宇宙级神作的作者。


      IP属地:北京3楼2014-12-06 21:33
      回复
        好的,由于这个帖子是经验分享,所以我要结合一个具体的实例来分析。
        那么,首先就来看一看咱们的素材吧。
        V3版本的第8章Medusa的开头是这样的:
        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          “究竟死了多少人?”当她骑着小马走下山坡时,Medusa听到Nevermore大人这样问他身边的斥候。
          “我们还在统计死者数,大人。”那名没有耳朵的斥候回答,“到处都是尸体,活人的,死人的,还有马的。峡谷入口处的地面裂出好些口子,黑色编织者已经带人下去打探,恐怕那里面的尸体和地面上的一样多。”
        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        这个开头其实并不算糟糕,事实上,它既有好处又有坏处。
        好处是:一开始就是对话,这样很容易将读者引入情节之中。而且写起来相对简单。
        坏处是:略显突兀,背景和环境的介绍不足。
        于是我和原作者交流了一下(他最近也写出了第二稿),他指出在开头加点东西可能会更好。我们很快达成了一致,立刻投入到了工作中。
        在他的提示下,我擅自完成了一个新的开头,是这样的
        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          这片荒原像大海一样寂静而空旷。整整一个上午,他们都在沉闷的气氛中默默地骑着马。因此当他们策马走上一座低矮的山丘,眺望位于群山之间的峡谷时,Medusa不禁倒吸了一口气。
          “怎么了?”奥法雷尔夫人转过脸。她披着一条暗红色的斗篷,黑色的发丝在风中飞舞,如同一幅色彩分明的画。
          Medusa指着峡谷入口,轻声叹道,“寒冰啊。”
          女妖夫人顺着她的视线望去,随后挂起浅浅的微笑,“你没见过那样的森林吗?”
          Medusa想起了灰烬森林的样子,想起了那些颜色灰白、形状扭曲的树木。在她看来,灰烬森林和眼前这片翠绿色的树海有着本质上的不同——坟墓和花园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。“我见过,”她摇着头回答道,“在毒蛇湾东部的山谷中也有片生机盎然的森林。我和姐姐经常悄悄跑去探险,一去就是一整天。”
          “一整天?你们就不怕迷路吗?”
          “我们总是迷路。”忆起那段往事,她不由自主地露出微笑,“但没有关系,母亲的侍卫队长萨德拉大人每次都能找到我们。”眉头紧锁、沉默不语的萨德拉大人,同时也是尽忠职守的萨德拉大人。尽管他没能履行自己最大的诺言,但Medusa明白那不是他的错。
          Balanar大人听到了她们的谈话,于是策马凑了过来。夜魔今天穿着一件厚实的黑色斗篷,显得更加魁梧了。“月歌森林可不是个探险的好去处,微风峡谷就更加不是了。”
          “的确不是。”奥法雷尔夫人赞同地点点头。
          “听名字不像是个可怕的地方啊。”Medusa望着峡谷入口的那片绿色森林,轻声说。
          夜魔大人露出了讽刺的微笑。“近卫军团很擅长起名字。森林、山脉、平原、要塞或城堡,所有你能想到的一切,都有个浪漫动听的叫法。那些自诩正义的家伙们最喜欢这样自欺欺人了。”
          女妖夫人也跟着笑了起来,可Medusa还是一头雾水。“这些话是什么意思?”
          “很简单,等你到了那里就会明白的。”Balanar朝她眨了眨眼睛,接着策马追上了正在下山的队伍。
          当天傍晚,他们抵达微风峡谷入口时,Medusa才明白这番话的含义。
          她无数次地梦见过毒蛇湾被攻陷时的情景。那是一个难以形容,由许许多多细节拼凑而出的恐怖场面。有着无所不在的血迹和不计其数的死者。有时充斥着垂死的呻吟,有时却又像坟墓般沉寂。乌鸦、秃鹫和食腐的豺狼像幽灵一样穿梭其中,或享用死者的血肉,或守在濒死者的身旁耐心地等待着。
          在那些混乱而无序的梦境和眼前令人窒息的景象中,恐惧是唯一不变的事物。
          Medusa望着眼前的一切,努力不让自己移开视线。
          “究竟死了多少人?”她听到Nevermore这样问道。
        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        稍微有点长,大家克服一下哈。


        IP属地:北京4楼2014-12-06 21:34
        回复
          so,这两个开头有什么区别呢?
          新开头在最后接上了旧的开头的第一句,换言之,它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算是“当她骑着小马走下山坡时”这句话的扩写。
          好,那么问题来了:你为何要把如此简单的一句话扩写到这种程度呢?
          回答:为了让读者对“微风峡谷”有一个更加清晰具体的认知。
          那么我还有个问题:既然如此,你直接用一段白描加上两三句对话不就行了,干嘛写这么长,显摆你打字快啊?
          回答:首先我必须纠正你,打字快的不是我而是B。然后回答你的问题,这种写法比起枯燥的白描要好得多。即便字数更多,但产生的乏味感和催眠感却比白描的段落要轻。而且这些内容中也插入了更多的信息。
          (扯句题外话,我和原作者都比较倾向于“将设定和历史打碎了分散在故事中一点点介绍”这种写法,所以每次只要有点机会,就要找个地方回忆一小段。相比长段大段的回忆篇章,这样的手法可以有效减少读者的抱怨:“喵了个咪的,又开始回忆了!”)
          哦,那么接着说说这个开头。
          它在结构上可以分成两部分:1、站在远方眺望微风峡谷,2、站在微风峡谷的入口处围观。
          1和2两部分合作完成了对微风峡谷的详细勾勒(相对于V3中,只有一个名字和少量描写的介绍,这种篇幅的勾勒足以称得上是详细了)。
          第1部分中,我采用了自己最喜欢也是最擅长的小段景物描写+对白描写,这种写法很适合文笔平平的我。既不会让读者因长段的白描而感到枯燥,又不会让读者因开头直接读到而感到突兀。
          奥法雷尔夫人的头发是黑色的吗?who cares!告诉你们一个秘密,我根本记不住每个角色的头发颜色或是眼睛颜色,这些太特喵的麻烦了。我唯一需要记住的就是他们的某个特点,比如“她爱穿红色披肩”,“他爱穿黑色的斗篷”,并在描写时加入其中。剩下的那些细节在最终校对时检查人物设定表就行了,完全不需要在创作时费神费力(除非你要做关于那些细节的修辞,那你可能要在做修辞之前查阅一下设定表,但这毕竟是少数情况)。
          在接下来的对话中,我先后引出了后文中即将出现的“灰烬森林”(V3版已发,想看的遗忘钟楼里自己翻去),深化了毒蛇湾的设定(附近有片森林),引入了后文即将出场并便当的女王侍卫萨德拉(参看6.0)。
          而且由于对话本身符合人物的思考逻辑,因此这段设定和历史的插入并没显得太生硬。
          之后夜魔加入了对话(tips:如果你想让对话的主题有一个比较直接的转变,最简单的做法就是让一个新角色加入这段对话中),提到了微风峡谷本身和它的名字,顺便黑了黑某个渣渣译者的命名习惯,之后以一个小小的问题结了尾——微风峡谷为什么不是个探险的好去处?
          于是就这样比较流畅地进入了第2部分:微风峡谷的入口
          这一段并不长,作用是从视觉的角度介绍一下英明神武的阿特拉斯·坦托瑞大人(背锅骑士)干了哪些好事,导致了什么样的后果。
          但我在写这一段的时候突然脑洞大开,想出了个新的点子:
          也许我可以顺便把毒蛇湾之战也一并介绍,毕竟它们都是Medusa亲身经历过的战场。由于毒蛇湾给她留下了很深的心理阴影,因此毫无疑问,它很可能会频繁地光顾她的噩梦。
          第2部分的结构思路很简单,先写写Medusa梦到的毒蛇湾之战,之后用“它们的感觉很相似”来引出眼前的情景。
          听起来很有搞头对不对?于是我就这样写出来了。
          但由于是第一次尝试,我自己也有点拿不准。万一这是个很蠢的做法怎么办?我总不能自己觉得“可能不错”,就把这种未经验证的半成品放在这部三流小说里吧?


          IP属地:北京5楼2014-12-06 21:34
          回复
            于是乎,我就发到了某个群里,希望大家给点评价。
            结果众人纷纷表示:你这简直坑爹,前面铺垫了半天微风峡谷有多奇怪多奇怪,后面直接说“它看起来很恐怖”就没了,逗我?
            我仔细想了想……好像也对啊,即便对于我这种无良译者而言,也实在是太过分了。
            于是我就开始了针对第2部分的改动。
            几分钟后,第2部分V2出现了:
            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              她无数次地梦见过毒蛇湾被攻陷时的情景。那是一个难以形容,由许许多多细节拼凑而成的恐怖场面。有着无所不在的血迹和不计其数的死者。有时充斥着垂死的呻吟,有时却又像坟墓般沉寂。乌鸦、秃鹫和食腐的豺狼像幽灵一样穿梭其中,或享用死者的血肉,或守在濒死者的身旁耐心地等待着。
              在那些混乱而无序的梦境和眼前令人窒息的景象中,恐惧是唯一不变的事物。
              Medusa能做的就只是努力不让自己移开视线。断肢和盔甲散落在暗红色的雪地中,了无生气的躯体交叠在一起。她过去只在满载而归的捕鱼船上见过类似的情景……就连它们的气味也有些相似。对于食腐者而言,这无异于一场豪华的盛宴。然而她却连半只乌鸦也没找到。看来它们也不愿留在这里。
            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            我重新构思了一下当时的情景,添加了一些微风峡谷特有的细节,加入到最后一句话的后面,作为与梦境的对比。
            如此一来,这部分就同时有了“梦境”和“现实”,通过类比强化了读者的体验。
            这可以算是一段描写,但比起直接引入的白描,更容易被读者接受,因为我在前文中留了个问题。
            还记得是什么吗?
            不不不,和挖掘技术无关,再想一想——没错,就是那个!
            微风峡谷为什么不是个探险的好去处?近卫军团的命名方式为何是自欺欺人?
            第2部分中的描写给出了解答。
            以上就是针对本章开头的“译作的粗略修改”(步骤3)的介绍。
            记住,这是段落层面上的修饰,还没有涉及到文字方面的细节。
            我所关心的就只是如何将尽量多的信息,用尽量自然的方式,插入到故事中去。


            IP属地:北京6楼2014-12-06 21:35
            回复
              接下来是步骤4的简单介绍。
              由于这个过程非常的漫长,所以我只举一个小例子。
              在上面这个新开头中,哪些段落是值得进行步骤4的呢?
              或者说,哪些部分是明显有很大问题的呢?
              自然是各种描写的部分。
              我们用叙述作为故事的骨架,用描写作为故事的血肉,因此描写的篇幅往往远超过叙述的篇幅,而出问题的可能性也高了许多。
              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                她无数次地梦见过毒蛇湾被攻陷时的情景。那是一个难以形容,由许许多多细节拼凑而成的恐怖场面。有着无所不在的血迹和不计其数的死者。有时充斥着垂死的呻吟,有时却又像坟墓般沉寂。乌鸦、秃鹫和食腐的豺狼像幽灵一样穿梭其中,或享用死者的血肉,或守在濒死者的身旁耐心地等待着。
                在那些混乱而无序的梦境和眼前令人窒息的景象中,恐惧是唯一不变的事物。    Medusa能做的就只是努力不让自己移开视线。断肢和盔甲散落在暗红色的雪地中,了无生气的躯体交叠在一起。她过去只在满载而归的捕鱼船上见过类似的情景……就连它们的气味也有些相似。对于食腐者而言,这无异于一场豪华的盛宴。然而她却连半只乌鸦也没找到。看来它们也不愿留在这里。
              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              就拿这段开刀了。
              有哪些问题呢?
              在此我就不卖关子了,毕竟只是分享经验,而不是传授什么知识。
              问题1:你描写的到底是一个梦,还是多个梦?
              问题2:你描写之间的过度略显生硬啊。
              问题3:你的措词贴切吗?


              IP属地:北京7楼2014-12-06 21:35
              回复
                回答1:其实是多个梦,因为有这样一句:“……在‘那些’混乱而无序的梦境……”
                然而前面关于梦境的描写却出现了“那是一个”这样的说法,所以很容易令读者产生误解。这是一个需要修改的地方。
                回答2:描写之间的过度,在这里指的是“每一个分句之间的逻辑连接词”。由于是粗略的初稿,所以我几乎什么也没加,只是简单的将它们一条一条地陈列了出来,没有很强的逻辑性,也没有很强的条理性。
                其实,对于普通的小说而言,做到这一点已经差不多了。
                但如果你是个精益求精,想要写出有资格自称“正在追赶宇宙级神作”的作品的作家,那么你就需要将这些句子之间的逻辑梳理的更加清晰,更加易读。
                回答3:当然不,其实我大多数词都是随便选的~
                大家可以看到,即便是翻译了5年小说的无良译者,写出的初稿也是如此的不堪入目——简直就是一坨55最爱的东西。
                因此,不管你们的第一稿写得有多烂,那都是正常的。


                IP属地:北京8楼2014-12-06 21:36
                回复
                  于是又过了十几分钟的推敲,V3版本出现了:
                  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                    她曾无数次地梦到毒蛇湾被攻陷时的情景。尽管每次的噩梦都不同,但它们全部都是由无数的血腥细节拼凑而成的恐怖场面。血迹无处不在,死者不计其数,空气则沉重得像水——腐朽而腥臭的水。有些梦中充斥着垂死者的呻吟,有些却又像坟墓般沉寂。乌鸦、秃鹫和豺狼像幽灵一样穿梭其中。它们有时在享用死者的血肉,有时则守在濒死者身旁耐心地等待着。
                    在那些混乱而无序的梦境和眼前令人窒息的景象中,恐惧是唯一不变的事物。
                    此时Medusa能做的,就只是努力不让自己移开视线。断肢和盔甲散落在暗红色的雪地中,了无生气的躯体交叠在一起。她过去只在满载而归的捕鱼船上见过类似的情景……就连它们的气味也有些相似。对于食腐者而言,这无异于一场豪华的盛宴。然而她却连半只乌鸦也没找到。看来它们也不愿留在这里。
                  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                  多处改动,我们一一罗列分析。
                  1、她曾无数次地梦到毒蛇湾被攻陷时的情景。
                  原本是“她无数次地梦见过毒蛇湾被攻陷时的情景。”
                  调整了用来“标记过去完成时”的关键词的位置(把“过”改成了“曾”),这其实是个很小的改动,但我觉得是一个利大于弊的改动。
                  2、尽管每次的噩梦都不同,但它们全部都是由无数的血腥细节拼凑而成的恐怖场面。
                  原本是“那是一个难以形容,由许许多多细节拼凑而成的恐怖场面。”
                  显而易见,改过之后就符合了“多个梦”的设定,细节加上了“血腥”作为修饰,去掉了“难以形容”这个属性(其实我正在试图形容它)。
                  3、血迹无处不在,死者不计其数,空气则沉重得像水——腐朽而腥臭的水。
                  原本是“有着无所不在的血迹和不计其数的死者。”
                  调整了叙述的方式,增加了一个新的项目——空气。
                  虽然有人指出做梦时好像闻不到气味,但我觉得在这里稍微提一提也并没有太大的问题。
                  4、有些梦中充斥着垂死者的呻吟,有些却又像坟墓般沉寂。
                  原本是“有时充斥着垂死的呻吟,有时却又像坟墓般沉寂。”
                  细微的调整,强化了“多个梦”的概念。
                  5、乌鸦、秃鹫和豺狼像幽灵一样穿梭其中。它们有时在享用死者的血肉,有时则守在濒死者身旁耐心地等待着。
                  原本是“乌鸦、秃鹫和食腐的豺狼像幽灵一样穿梭其中,或享用死者的血肉,或守在濒死者的身旁耐心地等待着。”
                  由于它们都是食腐生物,所以食腐两个字就去掉了。
                  剩下的同样是关于“多个梦”的调整。
                  6、看来它们也不愿留在这里。
                  这里的“看来”可不可以改为“显然”?
                  答案是见仁见智的,但对于我的这一篇,回答是“不”。
                  因为“看来”和“显然”有着不同的含义
                  由于Medusa并不知道战场上到底发生了什么,所以只能推测眼前景象的原因。
                  如果改为“显然”,就有种“自信满满”的感觉了。
                  但她目前还是个没什么自信的姑娘,因此用“看来”这个表示“她还不太确定”的词更好一点。


                  IP属地:北京9楼2014-12-06 21:36
                  回复
                    以上就是步骤4的简单介绍。
                    当然,这个过程看起来非常的繁琐,但这就是推敲的过程。
                    你必须质疑自己的每一个看起来可能有问题的地方,针对它们制定一些改动的计划,之后逐一落实。
                    有时你可能会苦于找不到贴切的词,有时你可能会恼火地删掉自己花了几小时写出来的句子。
                    这都是正常现象,如果它们发生了,请感到自豪。
                    但是要记住,通常我们并不需要把推敲做到极致,因为它会花费大量的时间,得到的收益却不一定很可观。
                    如果你是一个长篇作者,那就更要注意这一点了:如果为了写好几句话而花费的时间足够你完成数章,那么你也许应该先继续推进自己的写作任务,等到初稿完成之后再做精细的修饰。
                    毕竟我们没有宇宙级神作的作者的才华,做人贵在识趣。
                    在极端情况下,对于我们这样的三流作者而言,也许只要改改病句和错字就行了。
                    那么,今天的扯淡到此为止,我要继续回去翻译了……


                    IP属地:北京10楼2014-12-06 21:36
                    回复
                      先马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IP属地: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4-12-06 22:05
                      回复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太叼 我吓得先马了一下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星座王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点亮12星座印记,去领取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活动截止:2100-01-01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去徽章馆》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IP属地:上海14楼2014-12-06 23:26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回复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吓得我都飞到了天上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IP属地:美国15楼2014-12-07 00:02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