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字素材吧 关注:262,874贴子:3,508,361
  • 7回复贴,共1

各类素材积累

只看楼主收藏回复

有从文章中摘选出来的,也有自己整理的,权当练习和分享。
从陈渠珍《艽野尘梦》开始。


IP属地: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3-12-16 22:01回复
    【关于《艽野尘梦》】
    作者陈渠珍,军阀,被称为“湘西王”。
    《艽野尘梦》一书是他随清军入藏时的所见所感,其中藏地习俗风土事无巨细,原文为文言文,由任乃强校注,这里将与西藏风土人情相关的部分摘选出来翻译成白话文,以做文字素材。


    IP属地: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3-12-16 22:07
    回复
        援藏军的出师计划经过很长时间的筹备,原本非常周密,谁曾想队伍开始行进后却是障碍横生,最为麻烦的就是军中伙夫大量逃亡。军队每到达一个地方就要四处拉人当伙夫,所以周围的百姓全都逃得远远的。
        这次出师由三营殿后,他们人员逃亡的情况尤其严重。军队的行李沿途遗失,就算出巨资也雇不到一个人来。现在的军队纪律已经无比涣散,早就不是从前制度严明的军队了。
        我曾经读过唐朝人应征入伍出塞的各类诗文,苍凉悲壮,如果不是现在身临其境,还真的不知道这些诗文描绘的事情是多么准确而辛酸。
        从成都出发四天,到了雅州,这里的风景与内地没有什么两样。但从雅州再往西走,气候就骤然变化,道路两旁山岭陡峻,鸟道羊肠,像剑阁一样险峻,但却比剑阁要荒芜得多。一路上没什么居民。
        大军出发于七月里,此时还是盛夏,身上穿着单衣都汗流不止,但是过了雅州以后,就像深秋一样寒冷了,身上都要穿着夹层衣物。越往西越冷,再往后就要穿着西藏的毪(mu2)子衣了。
        过了大相,翻过诸岭,所见之处都是重峦叠嶂,高耸入天,低下头就能看到白云在脚下飘荡。大相岭,相传是武侯诸葛亮开凿的,故此得名。经过虎耳崖以后,全是陡壁悬崖,山坡极为陡峭,几乎悬成一线,低下头能看到底下河水像丝带一样蜿蜒,异常清澈,波涛汹涌,触目惊心。
        这里的道路宽不足三尺,峭壁如刀削斧凿一般,我座下的马是从成都买的,是匹好马,可到这里也浑身是汗,用鞭子去抽也不肯前进一步。大约内地的马到了这里都不中用了。
        又走了六天,就到了泸定桥,这里是入藏的必经之路,也就是大渡河的下游,河道两岸有六七百户人家,河宽七十多丈下面是滚滚洪流,有百丈深,河流奔腾澎湃,声音回荡在山谷之中。河上凌空架着七根指头粗的铁链,上面盖着薄板人在上面行走,没有不惴惴不安的。又走了两天,就到了打箭炉。
        据说,在攀爬大相岭时,不能互相对话,不然神明就会天降冰雹。
        我在经过大相岭时,竭力爬到了山顶,力气都要衰竭了,在山顶看到了清朝的果亲王在崖顶题的诗文,上半部分被雪掩盖了,于是我就用马鞭拨开积雪,见到上面写着:“我奉旨招抚西戎,冬天时登上了丞相岭,古人名不朽,千载如此永。”大概是他景仰先贤,也自诩是贤能之人。
        同来的人回头寻我,我落在后面没有跟上,他们就大声呼喊,后面也有应声呼喊的,一时间呼应声四起。这时天气突然转变,阴云四起,像拳头一般大的冰雹落了下来。我赶忙下了山,但后面的人有很多都被冰雹砸伤了。大概是因为有大雾聚集在山头,阴寒汇聚在那里,一经人经过的热气冲击,冰雹立马形成,也是物理过程使然。
        打箭炉是川藏交通的枢纽,相传诸葛亮南征时,曾经派遣郭达在这里设下炉子制造箭矢,故而得名。这里三面环山,终日里阴云浓雾,狂风怒号,气候十分寒冷。山巅的积雪终年不化,就算是三伏天里也要穿着棉大衣。我们在打箭炉驻扎了几日,官兵们里面穿着皮袄,外面穿着毪子大衣,依旧抵挡不住寒冷。
        我曾经戏说,内地冬天的寒冷是从体外侵入的;像是疟疾这类疾病导致的寒冷,是从内部向外蔓延的;而塞外的寒冷,则是从肌肤处生出侵入。这话都是真话。
        一进入打箭炉城,就能见到异言异服的喇嘛,满街满巷,听说这地方有十二所喇嘛寺,有两千多名喇嘛。这里的居民民族混杂,有川人,滇人,陕人,土人和回人;还有很多英法各国家的传教士。土人迷信的是喇嘛教,家里如果有三个儿子,一定要送其中的两个去当喇嘛,甚至还有全送去当喇嘛的。因为喇嘛占有的势力范围最大,能够支配一切,一旦成为喇嘛,那么此人的身份就相当于在内地有了功名,所以人人都以成为喇嘛为荣。


      IP属地: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3-12-16 22:10
      回复
          【注释:“打箭炉”三个字是藏语“打折多”的音译,在明代初期就有这一译称了。在清朝乾隆时,才有人捏造诸葛亮派郭达将军在此造箭的传说。但是世上有很多人都相信,属于是以讹传讹了,我在这里再行说明一番。
          打箭炉此地高于海平面三千六百米,比巴塘,雅江,甘孜,道孚这些地区低,但是因为这里四周雪山环抱,阴风多湿,反而比上述这些地方都要更寒冷。
          打箭炉有著名的八大喇嘛寺,在当时还剩下七所:安雀寺,南摩寺都是属于黄教的,夺吉寺是属于红教的,这三所寺庙最大。夷龚寺、撒迦寺、俄巴寺和杜渣寺都是小寺庙,里面寺僧都只有十余人。
          撒迦教,或者说是红教,曾经在白土坎建立白教寺,后来被毁掉了,改成了关帝庙,也就是现在的康师校址。康熙年间,跑马山有一座很大的白教寺,因为暗中叛乱被清剿了,现在作为南摩寺的分院,不在八大寺之中了。
          还有一种说法是这里有“十二寺”,大概是更久远的事情,没办法确认了。】


        IP属地: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3-12-16 22:11
        回复
            康藏一带气候酷寒,只产青稞,所以不论是喇嘛还是百姓都以糌粑为主食,以酥油茶相佐,如果比较富有,偶尔还能配着肉脯吃,像中原那样用小麦磨成面作为主食的很少。
            糌粑是用青稞炒熟以后磨成细粉,向里面调进酥油茶,用手调和抓食。酥油茶则是用红茶熬到极浓,倒进长竹筒里面,将其中的茶渣滤掉,加入一点酥油和食盐,用带圈头的长棍上下搅动,使得茶和奶混合均匀,之后盛在铜壶里,在火上煎煮。吃糌粑的时候,都要就这种茶来喝。
            藏民非常嗜好这种酥油茶,每次都要喝掉十余盏,但我第一次喝这种茶时,只觉味道腥臭刺鼻。我同别人打赌,用这种酥油茶摆成酒宴,约定好每人各喝一盏,如果喝不下的,就按照盏数缴罚金。我勉强喝了一口,立马就感觉胸腹之间逆而作呕,噎住了咽不下去,只好认下了罚金,不敢再喝了。
            藏民中的男子都穿着宽袍大袖的衣裳,腰上系着丝带,头上戴着呢子帽,或者裹着绒巾,脚上穿着毪子长靴;而女子都穿着长衫毪裙,系着腰带,头上戴着巴珠,脖子上戴着珠串。
            而喇嘛们的衣着则因他们的地位而不同。地位高的里面穿着衬衣,外面披着红黄相间的哔叽披单,帽子是桃形的,靴子则是由红呢所制,手里拿着佛珠,嘴里还念着佛号;而地位低的喇嘛直接用粗呢子披单裹住上身而已。
            藏民的住宅都是多层楼,上层和中层是住人用的,而下层用来豢养牲畜,屋顶扁平,有的上面盖了一层泥土,室内和墙壁上画的都是彩色的山水人物。如果是喇嘛寺,那么楼宇会高至十多层,金碧辉煌,十分壮丽。


          IP属地: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3-12-16 22:12
          回复
              又过一天,军队走到了道坞。时间还早,于是我就和同伴在近郊散步,这里有十余家民居在稀疏的山林之间,地上芳草鲜美,风景如画。在山林外面有一条沟,沟里的水十分清澈,鱼有多又大,往来游动跃起。我们正苦于没有佳肴可食,正打算捕鱼而食,但又意识到这里居民这么多,难道就没有人捕鱼吃吗,怎么这河里的鱼能繁殖得如此多。于是就询问领路的藏人,才知道在藏民死后,一般都不使用棺桲,而是先用土简单覆盖,请喇嘛来诵经,之后将遗体斩成块状,喂食雕鸟,这叫做天葬;再次是将遗体火化,叫作火葬;最次的就是将遗体投到水中,喂食鱼鳖,这叫作水葬。所以藏民不吃鱼。我们听过这一缘故,就打消了吃鱼的念头。


            IP属地: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3-12-16 22:13
            回复
                【注释:在藏族的习俗里,火葬是最高级别的,只有喇嘛才能用;天葬次之,是一般平民用的;而水葬是级别最低的,只有罪人和贫民才会用,原文中所写与实际略有出入。
                另外,在藏族习俗里忌杀小生命,所以藏民不会去杀鸡,鱼,野鸟之类牲畜。藏传喇嘛教里说:凡是生命都不能杀。但是由于藏地的粮食实在匮乏,不得不屠杀牲畜来维持生命,所以就算是受戒的僧侣也可以吃肉。但是不能亲手屠杀或者亲眼见到它死。杀生这件事有“卑贱之人”专门负责。这一类“业屠之人”,在西藏社会中是最卑贱的,有说法说他们死后是一定会下地狱的。
                他们所杀生的只有牛一种,因为杀了一头牛就可以维持很多人的生命,所以罪恶要小一些;如果屠杀小生命,比如鸡,鱼等,那么就是牺牲多数生命来维持少数生命,这样的罪过很大。至于猎杀野兽,捕捞鱼类的,藏民视之贱恶,比屠夫的罪过还要大。这才是藏民不捕鱼不打猎,让鱼和鸟自幼繁殖的原因,不是因为它们吃死尸而厌恶它们。】
                藏民一声呼喝,用来驮行李的牦牛都四散开来,满山满谷,四处吃草。到了黄昏前后,藏民又呼喝一声,山头群牛攒动,争先恐后地归来,连驱赶都不需要。之后藏民就会在平地上打好的桩子上系上长绳,长绳上又有无数短绳,这些短绳系在牛蹄上。群牛倚着绳子,或立或卧,很有秩序。
                我还记得有一次起夜,四处望去全是白雪,一头牛也看不到。我感到很奇怪,问卫兵才知道,那些牦牛都卧在雪里,雪就盖在牛身上,看上去就像是无数雪堆在草坪之中。如果这些牛不转身抖落积雪,就不知道那里还有一头牛。
                从麦削往西走,河深水急,没有过河的船,也没有桥,所以军队过河用的都是皮船。这种船用野藤作船身,用牛皮包裹,样子是像一半瓜一样的椭圆;这种船行进十分迅速。
                划船的只有一人,用双桨,坐在船的后梢,顺着水势划船,极其迅速。大的皮船可以载重四百斤,小的可以载重二百来斤。小船用一块牛皮,大船则用两块牛皮,需要时常在皮革接缝处涂上酥油防止漏水。
                藏地的牛马都会凫水,每次过河时,都会先赶一头牛过河,在对岸系好,然后赶其它的马牛入水,不需要驱赶,这些马和牛都会冲着对岸的牛过去群集。
                从打箭炉出发时,军中规定每班余留一匹马给病兵骑乘。进入类乌齐后,天寒地冻,骑马的时间稍微长一点,双脚就会被冻得僵硬,疼痛难忍。所以需要乘马的人一开始需要先步行数里,之后再乘马;骑了一个小时以后又得下马步行。
                有些狡猾的士兵假装病重不能行走,想要骑马前进。一上马之后,就算再冷也不愿下来,防止其它病兵把马抢去。从早到晚一直骑马,双脚又冷又肿,更加不能下马了。这样三天以后,脚就会脓肿溃烂到彻底没法行走,这病也弄假成真了。沿途没有医药,也不能休息,因此而死的不在少数,也是很可怜了。
                我们行进到牙披的时候,沿途的僧侣俗家都夹道欢迎,献上哈达和酒食。这里的人叫酒作“呛”,用长筒盛着,中间系着皮带背着走。敬酒时,敬酒的人先倒在自己掌心喝一口,之后才敬给客人,表明酒里无毒。


              IP属地: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3-12-16 22:14
              回复
                【皮包李与骗子街】
                整理自市井闲谈
                  皮包李,人如其名,是个四五十岁的中年男人,每日都是肘间夹着一个鳄鱼皮的皮包,穿着一身老干部似的服装,天天在天元街上晃悠。
                他的职业叫作“骗子”,虽说这轻轻巧巧两个字,可是其中的讲究多了去了。要能成功骗到他想要骗的人,首先这外貌打扮就得细细琢磨琢磨,不能太鬼鬼祟祟,叫人厌烦,所以大背头和光头是不行的,皮包李就剪了一个寸头,看着精干。
                  再者就是整个人的气质,你要行骗,你就不能说个话都吞吞吐吐的,整个人弯腰驼背,那叫做“不入流”。要去行骗,就得有一身不像骗子的正气,说话吐字清晰中气十足,双肩要向后掰,抬头挺胸,一双皮鞋微微外八字,走出点成功人士的霸气。
                  皮包李的骗术很简单,他一向笃信那些最简单的才是最不容易被意识到的。他的骗法就是,找见一个人,告诉他或她自己手机被偷了,问那人能不能用手机转账给路边的店家换给自己一点零钱,等他回到了在深圳的家,就让家人把钱转回来,附带重重答谢。
                  皮包李不聪明,他也就不知道自己的说法有多么漏洞百出,不过要是他聪明,他会盯上一些大的财路。
                  皮包李家里并不穷,照他自己的话说,他去骗人,为的是一种乐趣,一种与人博弈的乐趣,他乐得看那些被骗的人傻乎乎的样子,以为他真的会还钱,还认真地留下自己的手机号与微信号还有名字。
                  与此同时,他也用每天三五次叫人家去换现金这种高调的行为,邀请着整条天元街的店铺欣赏着他的表演以及被骗者的天真。
                  在这个手机支付普及的年代,拿现金交易的店铺少之又少,可天元街上的店铺几乎各个都备着现金,多则几百,少则五十。他们与皮包李之间或许达成了一种奇妙的默契,他们作为观众,默默而心下雀跃地看着一个个被皮包李忽悠的外地人前来更换现金,看着皮包李拿上手中那一叠纸币,与被骗的人分别以后往银行走去。等到第二天,自己再约定俗称一般将纸币从银行取出。
                  谁知道这纸币是不是昨天捻在自己手里的那张呢?
                  有些大胆的店铺,不甘于单单旁观的角色。有几家在皮包李路过门前时就会打个招呼,皮包李也是个仗义的,往往就会抽出那么十几二十的纸币来给过去,美曰共同富裕。
                  皮包李挑人骗也是有讲究的,要挑就要挑那种一眼看上去就是大学生的,一个人,手里还攥着手机看。像这样的人,往往是不经世事而爱心泛滥的,皮包李上去就叫“小弟弟”“小妹妹”也是无伤大雅,不会将天儿聊死的。
                  他骗得也不多,每次五十一百的,究竟是“五十”还是“一百”里头也有讲究,他先要说“能不能借我几十”,再立马观察人家的脸色,如果犹豫的,就是不大富裕的,这种人他就抱有格外的怜悯,只开口要他五十。要是毫不犹豫,甚至大方地告诉他几十就不用还了的,皮包李就要格外的窝火,心里暗骂,这他奶奶的是你父母挣来的钱,你说不用还就不用还了?这时他嘴里说出的自己家的目的地往往就要远一些,开口要的钱就会从五十涨到一百。
                  他有一个怪癖,尽管不还人家钱,但人家的联系方式不管怎样都要要到。他那皮包里的小本上都一个个记着呢,今天骗到的人怎么称呼,手机尾号是多少。有时他还会尤其地健谈一些,于是那些手机号码的后面往往还要备注了人家的籍贯。
                  皮包李眼神很好,行骗三年来,没有同一个外地人搭过讪。他那小本本也换了一个又一个,他还要在每一个小本前面写上:“不积跬步,无以至千里,不积小流,无以成江海。”
                  只是在本地人之间,这条天元街的故事还是一传十,十传百地传开了。从此,天元街也有了一个外号,名叫“骗子街”。


                IP属地: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3-12-16 22:15
                回复